菌核病藥
產(chǎn)品名稱 |
菌核病藥,菌核病素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品牌 |
北美農(nóng)大 |
對象 |
植物病 |
類別 |
植物性農(nóng)藥 |
劑型 |
可濕性粉劑 |
本品由北美農(nóng)大集團與中國農(nóng)科院針對抗性菌核病而研發(fā)一種殺菌快、傳導快、雙重營養(yǎng)產(chǎn)品,對作物一秒鐘殺菌,3秒鐘補充營養(yǎng),10分鐘傳導在作物各個部位,其效果是同類普通產(chǎn)品的3-5倍,使作物重復殺菌,快速吸收營養(yǎng),殺菌率達到。
【性能特點】
本品具有內(nèi)部保護、外部治療、鏟除和快速補充營養(yǎng)四重功效,可抑制病菌細胞膜的形成,減少孢子囊形成和流動孢子數(shù)量,快速殺菌、快速補充營養(yǎng)、可在作物表面形成均勻細致的保護膜、治療膜、營養(yǎng)膜,耐雨水沖刷,雨前噴藥,雨后可進行兩次成膜覆蓋作物表面,對作物進行殺菌和保護,快速吸收營養(yǎng),使作物健壯生長,產(chǎn)量更高。本品對蔬菜、瓜果、果樹、糧食作物的菌核病有(例如:核盤菌、立枯絲核菌、果生鏈核盤菌、齊整小菌核等)。
【使用方法】
葉面噴施:每袋兌水15-20kg,菌核病特嚴重時,兩袋兌水15-20kg,稀釋倍數(shù)800-1000倍,均勻噴施在作物葉片正反面。
【適用對象】蔬菜、瓜果、果樹、花卉、煙草、中藥材、榛子、園林、糧食作物等。
規(guī)格:50g*2袋*60盒/箱
菌核病由核盤菌屬(Sclerotinia)、鏈核盤菌屬 (Monilinia)、絲核屬(Rhizoctonia)和小菌核屬(Sclerotium)等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發(fā)病部位由菌絲體集結成結構松緊不一,表面光滑或粗糙,形狀、大小、顏色不同的菌核。由菌絲并雜有寄主組織而形成的稱假菌核。后者因往往還保持植物器官的形狀(如僵果等)而較易診斷。
病原菌均為兼寄生菌。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引起植物組織壞死。典型癥狀是莖、果實、花序等腐爛,有時葉部呈壞死斑點。病菌表現(xiàn)出嚴格的寄生?;曰驅χ参锲鞴俚倪x擇性。這類真菌的子囊孢子有強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過氣流傳播。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溫帶,寄主范圍很廣。如核盤菌可為害32科 160多種植物,中國已報道的有23科85種,常見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還有萵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則很少受害;又如立枯絲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種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莖基部呈水漬狀腐爛,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莖部、葉柄和葉片上發(fā)生水漬狀淡褐色病斑,邊緣不明顯,常引起葉球或莖基部腐爛。種株易在終花期發(fā)生菌核病,莖稈上病斑初為淺褐色,后變成白土色,稍凹陷,終導致組織腐朽、表皮易剝、莖內(nèi)中空、碎裂成亂麻狀。種莢受害也可產(chǎn)生黃白色病斑,嚴重者早期枯死、變干。在高濕條件下,莖稈、種莢和病葉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和黑色鼠糞狀菌核硬塊,病斑發(fā)朽、變粘。重病株在莖稈和種莢內(nèi)產(chǎn)生大量菌核。除十字花科蔬菜外,還危害菜豆、豌豆、蠶豆、大豆、花生、馬鈴薯、番茄、辣椒、萵苣、胡蘿卜、菠菜、黃瓜、洋蔥等。
病原為子囊菌亞門核盤攻屬菌核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菌核表面黑色,內(nèi)部白色,鼠糞狀。菌絲不耐干燥,相對濕度在85%以上才能生長。對溫度要求不嚴,在0~30℃之間都能生長,以20℃為適宜,是一種適合低溫高濕條件發(fā)生的病害。
主要為害莖蔓、葉片和果實。莖基部染病,初生水漬狀斑,后擴展成淡褐色,造成莖基軟腐或縱裂,病部表面生出白色棉絮狀菌絲體。葉片染病,葉面上現(xiàn)灰色至灰褐色濕腐狀大斑,病斑邊緣與健部分界不明顯,濕度大時斑面上現(xiàn)絮狀白霉,終致葉片腐爛。果實染病,初現(xiàn)水浸狀斑,擴大后呈濕腐狀,其表現(xiàn)密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發(fā)病后期病部表面現(xiàn)數(shù)量不等的黑色鼠糞狀菌核。
菌核遺留在土中或混雜在種子中越冬或越夏?;煸诜N子中的菌核,隨播種帶病種子進入田間傳播蔓延,該病屬分生孢子氣傳病害類型,其特點是以氣傳的分生孢子從寄生的花和衰老葉片侵入,以分生孢子和健株接觸進行再侵染。侵入后,長出白色菌絲,開始為害柱頭或幼瓜。在田間帶菌雄花落在健葉或莖上經(jīng)菌絲接觸,易引起發(fā)病,并以這種方式進行重復侵染,直到條件惡化,又形成菌核落人土中或隨種株混入種子間越冬或越夏。南方2~4月及11~12月適其發(fā)病。本病對水分要求較高;相對濕度85%,溫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發(fā)和菌絲生長、侵入及子囊盤產(chǎn)生。因此,低溫、濕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該病發(fā)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時間短,數(shù)量多。連年種植葫蘆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凍害條件下發(fā)病重。 由十字花科菌核病菌侵染所致。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在種子間越冬、越夏或度過寄主中斷期,至少可存活2年,是病害初侵染的來源。翌春,在溫濕度適宜時,菌核便萌發(fā)產(chǎn)生子囊盤,子囊盤開放后,子囊孢子已成熟,稍受震動就一齊噴出,并隨氣流傳播、擴散進行初侵染。花瓣和衰老的葉片極易受侵染。菌絲在寄主組織的細胞間隙分泌果膠酶以融解中膠層,拆散組織細胞,造成寄主組織死亡。植株與植株之間或同一植株的各器官之間的傳播依靠病健部位的直接接觸,由病部長出白綿毛狀菌絲體傳染。多雨潮濕時,病害還會迅速蔓延。發(fā)病后期,在病莖、病莢內(nèi)外或病葉上產(chǎn)生大量菌核,落入土壤、糞肥、脫粒場或夾雜在種子、莢殼及殘屑中越冬。發(fā)病條件是在花期,溫暖、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易造成病害猖獗流行。
常見的菌核病 主要有: ①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十字花科作物菌核病,為害莖、葉和果莢,病部呈水漬狀病斑,表面產(chǎn)生棉絮狀菌絲。嚴重的導致全株枯死、腐爛。病株莖、葉基部或莖空腔內(nèi)產(chǎn)生許多黑色鼠糞狀菌核。②果生鏈核盤菌(Moniliniafructigana) 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為害果實、花和新梢,果實受害后變褐色軟腐并失水成僵果。③由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的一個專化型引起的水稻紋枯病。中國稻區(qū)普遍發(fā)生。主要為害葉鞘、葉片和莖稈,產(chǎn)生褐色云紋狀斑,逐漸枯黃,嚴重時莖稈折倒;空氣潮濕時在病斑上產(chǎn)生暗褐色、扁球形的菌核。除稻外、小麥、玉米、高粱等的紋枯病也很嚴重。④齊整小菌核(Sclerotium rolfsii)引起的花生、黃麻、煙草、茄科、豆科作物和果樹的白絹病,危害根、莖基或果實,產(chǎn)生褐色水漬狀病斑,逐漸腐爛,環(huán)境潮濕時病部產(chǎn)生大量白色菌絲層,后形成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菌核。此外,水稻還有多種菌核病,中國約有19種,常見的如小球菌核病、小黑菌核病等。
病原菌生活史有3種不同類型:①沒有無性繁殖階段,完全由子囊孢子對植物進行侵染,如核盤菌引起的十字花科菌核病,以菌核在土壤、病殘體或混雜于種子中越冬、越夏。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為害。②經(jīng)常在春季以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然后在夏季以分生孢子進行重復侵染。如果生鏈核盤菌引起的核果褐腐病,病菌以菌絲體在僵果內(nèi)越冬,次年萌發(fā)長出子囊盤放射子囊孢子靠氣流傳播進行初侵染,生長季還可產(chǎn)生分生孢子再侵染。③有性階段只偶爾發(fā)現(xiàn),菌核越冬后產(chǎn)生新菌絲和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在此之后仍以分生孢子重復侵染。
病情防治
著重加強栽培管理,清除越冬菌源,選用抗病品種,輔以藥劑防治。癥狀
清田選種:留種田消滅菌核,減少初次侵染源,以提高種子質量。具體可采用輪作和深翻留種田滅菌;處理病殘株和減少收獲時遺落菌核量;留種要注意清選種子,以剔除種子中夾雜的菌核。在播前還可用10%~15%的鹽水或硫酸銨水選種,能漂浮汰除絕大部分的菌核,選種后需立即用清水沖洗,以免影響發(fā)芽。加強田間管理:種株合理密植,改善栽培田環(huán)境和巧施磷肥,培育壯苗,提高植株抗病力。要注意合理密植、通風透光外,在春季多雨情況下,應適時清溝防漬,降低田間濕度。在管理過程中,進行“重施基肥,巧施磷肥,冬蓋浮糞,早施返青肥”,可促使壯苗早發(fā)。 化學防治:用1∶2的草木灰、熟石灰混合粉,撒于根部四周,每667平方米30千克;l∶8硫黃、石灰混合粉,噴于植株中下部,每667平方米5千克,可在抽薹后期或始、盛花期施用,以消滅初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在始花期,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靈或40%紋枯利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0.2%~0.3%波爾多液或13波美度石硫合劑噴灑植株莖基部、老葉和地面上;40%菌核凈l500~2000倍液,或50%腐霉利1000~1200倍液,在病發(fā)初期開始用藥,每隔7~10天1次,連續(xù)噴藥2~3次。
(1)有條件的實行與水生作物輪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個月,或收獲后及時深翻,深度要求達到20厘米,將菌核埋入深層,抑制子囊盤出土。同時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增強寄生抗病力。
(2)播前用10%鹽水漂種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線塑料膜,可抑制子囊盤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蓋地膜抑制子囊盤出土釋放子囊孢子減少菌源。
(3)棚室上午以悶棚提溫為主,下午及時放風排濕,發(fā)病后可適當提高夜溫以減少結露,早春日均溫控制在29℃或31℃高溫,相對濕度低于65%可減少發(fā)病,防止?jié)菜^量,土壤濕度大時,適當延長澆水間隔期。
查看全部介紹